9月11日,中信城开华南官方公众号一则澄清声明,将深圳白石洲旧改项目再次推上风口浪尖。
声明直指\"120亿元入股项目2至4期50%股份\"的传言\"与事实完全不符\"。
这场风波背后,是这个被称为深圳中心区\"航母级\"旧改项目的十年困局:
总建筑面积约440万平方米,预估货值2200亿元,却让主导开发的绿景集团陷入\"押上全部身家却难以为继\"的境地。
万科三年前以23亿元入股8%的\"避险式合作\",
更让外界看不懂——
这个位于南山核心区、连接四大总部基地的黄金项目,到底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烫手山芋,还是潜藏万亿价值的肥肉?
2014年,当绿景集团第一次将白石洲旧改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时,恐怕没料到这场\"豪赌\"会持续超过十年。
这个原名为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单元的项目,拆除用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,规划计容建筑面积达348万平方米,相当于在深圳南山核心区\"再造一座城\"。
但旧改的复杂性远超想象,直到2023年,项目一期\"璟庭\"才正式入市,折后8.2万/㎡的起售价并未换来预期的热销,受市场环境影响至今未售罄。
对绿景而言,白石洲早已不是简单的开发项目,而是关乎生死的\"资金绞肉机\"。
公开信息显示,过去几年绿景为该项目总投入已超200亿元,而项目净资产占绿景中国净资产的80%以上,堪称\"押上全部家当\"。
但现实给了绿景沉重一击:
绿景中国目前数亿元债务违约已引发近300亿元债务交叉违约,账面资金却仅19亿元,连短期偿债都捉襟见肘。
更棘手的是与万科的合作条款。
2022年,万科以23亿元获得项目公司8%股权,资金定向投入3、4期,享受这两期20%的利润分派。
但协议设置了近乎\"稳赚不赔\"的退出机制:
若2025年9月30日前未取得开发贷款,绿景需回购股权;若2025年12月31日前3、4期未获四项许可证,万科可退股,且绿景需支付本金加12%的复合年回报,违约则利润分成提至40%,回报升至24%。
这意味着绿景要么在两个月内解决资金问题,要么就得接受万科\"抽成翻倍\"的惩罚性条款。
有趣的是项目估值的变化。
万科入股时,项目公司整体估值330亿元;如今传言120亿元可获2至4期50%权益,对应这三期估值240亿元。
三年间,核心区资产的估值看似\"打折\",实则暴露了市场对旧改周期风险的重新定价——
谁都知道这里地段金贵,但没人敢赌绿景能撑到现金流回正的那天。
中信城开的否认声明,并未打消市场对\"白石洲需要新金主\"的猜测。
反而让人更清晰地看到:接盘这个项目,远非\"有钱就行\"那么简单。
第一重枷锁是授信行的话语权。
绿景中国320亿元有息负债中,超280亿元是银行贷款,光大银行是主要授信行。
按照行业惯例,项目股权变动必须获得主要债权银行同意。
信城开在深圳的项目多与\"中信系\"关联,此前大额授信对象为佳兆业,与光大银行并无深度绑定,这或许是其否认接盘的重要原因——
即没有银行点头,再有钱也难入场。
第二重枷锁是国央企的\"适配性门槛\"。
市场普遍认为,大型国央企是最佳接盘人选,不仅能带来资金,更能提供增信。
但白石洲的复杂性要求接盘者必须具备\"大盘操盘能力\":项目包含125万平方米住宅、112万平方米商务公寓、多栋超高层写字楼,涉及拆迁、建设、运营等多个环节,绝非普通开发商能驾驭。
中信城开虽为央企,但在深圳缺乏大型综合体独立操盘经验,更擅长承接关联项目,与白石洲的匹配度确实不高。
所以言叔猜测,未来接手白石洲旧改的,有较大概率会是较为深圳市场的企业,包括华润、招商、鸿荣源等企业都有可能。
第三重枷锁是万科的\"退出条款\"。
无论新接盘者是谁,都绕不开万科的8%股权和利润分成协议。
若绿景无力回购,万科的利润分成可能升至40%,这意味着新资本需与万科重新博弈利益分配。
更关键的是,2025年底的\"许可证大限\"已近,接盘者必须在短时间内推动项目突破审批瓶颈,否则将直面万科退股的连锁反应。
值得玩味的是白石洲的\"双面性\":
一方面,它身处南山核心区,紧邻华侨城豪宅区,连接四大总部基地,长期资产升值潜力毋庸置疑;
另一方面,超400万平方米的体量意味着天文数字的持续投入,绿景的困境已证明\"地段为王\"在现金流压力面前的苍白。
如今,距离万科退出条款的最后期限仅剩三个月,绿景的\"割肉求生\"已是必然。
只是没人能确定,接盘者最终会看到白石洲的肥肉本质,还是会被这颗烫手山芋灼伤。
这场深圳最大旧改的迷局,或许才刚刚进入高潮。
作者:言叔,资深财经评论员,坚信 “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”。关注我,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。
老虎配资-老虎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网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