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
近日,著名作家范稳长篇新作《青云梯》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这部作品标志着范稳创作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峰。《青云梯》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,此前已在《人民文学》杂志重磅连载。

范稳
以“史诗品格”填补云南整体叙事文学空白
该作品以云南高原100年的交通发展史为背景,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山高路远,走出大山,与世界相拥的凌云壮志。小说结构恢弘,巧妙地将百年铁路史、家族兴衰史、地方文化史与边地史熔于一炉,被誉为一部具有“史诗般的正大品格”的多声部交响诗。
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其强大的结构支撑力、生动的人物刻画、精美的语言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。主人公吴廉膺等人物形象丰满复杂,折射出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动荡与抉择。为创作此书,范稳多年深入红河山川实地调研,其“老工匠”般的执着令人感佩。
在研讨会上,邱华栋谈到,范稳是当代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,从《水乳大地》到《青云梯》,20多年的时间里,他持续在长篇小说领域发力,在此期间,多部长篇小说陆续出版,呈现出范稳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行走。“《人民文学》杂志高度评价《青梯》获得了‘史诗般的正大品格’,我认为这个评价准确、贴切。这部作品的题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作者写得恢宏大气,并以一种丰富的面貌把云南的百年历史带到我们眼前,所以我觉得《青云梯》不亚于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超越了《水乳大地》,很高兴‘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’能够收获这样一部有长度、有厚度、有深度、有难度的好作品。”邱华栋还认为,书名“青云梯”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,作家穷其一生的劳作也可以比喻为攀登文学之梯,“《青云梯》也标志着范稳经过漫长艰苦的攀登达到了自己长篇创作的新高峰”。

《青云梯》
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源于生活
评论家们从多角度剖析并高度肯定了《青云梯》。施战军指出,小说化用了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的传统观念,但最终走向是“折返上行”,通过一代“新人”的奋起,参与了新格局的创造,兼具古典智慧与时代新意。彭学明、潘凯雄和顾建平等盛赞了作品的结构。彭学明惊叹于其强大的结构支撑力,潘凯雄认为范稳用恰当的结构串联起丰满的内容,创作出“圆润、饱满”的杰作。顾建平则欣赏其多线并进而文气流畅的精心设计。梁鸿鹰和张清华则强调了作品的史诗品格与历史厚度。梁鸿鹰认为,范稳的创作极大促进了当代文学版图的完整性,也增强了西南地区文化的软实力和美誉度。
张莉和李银和强调了作品的地域与文化价值。张莉认为小说重建了外界对云南的想象,其动人之处在于对人与土地的深情。李银和则指出,作品填补了云南整体叙事的文学空白,有望成为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。

以久远历史观照火热现实
为创作《青云梯》,范稳历时多年,深入红河山川,踏访历史遗迹,采访相关人员,埋首浩瀚史料,其“老工匠”般的耐心与执着,令人由衷感佩。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的范稳,代表作有《水乳大地》《悲悯大地》《大地雅歌》。其中《水乳大地》被翻译成法文出版,《悲悯大地》被翻译成英文出版。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《碧色寨》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,《吾血吾土》和《重庆之眼》是其反映抗战历史的两部长篇小说。曾获第七、八、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。
对于这篇新作《青云梯》,范稳说,“多年来我专事长篇小说的探索和写作,得益于我生活和工作的云南是一个文化资源极为丰厚的省份。描绘社会的巨变,用文学的生动与真实来再现时代的风采。我力图让久远的历史观照火热的现实,也让现代之光照耀进往昔光彩岁月。这是我多年来的历史观、文学观。”
身为出版方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感慨范稳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攀登,达到了自己长篇创作的新高度,“《青云梯》应该是范稳满意的作品。他从‘远方’归来,瞩目脚下的土地与身边的人民,写出了这部宏大而精微,丰富而诚挚的佳作。”
(图片由出版社提供)
老虎配资-老虎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网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