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是什么?你喜欢的艺术是什么?艺术给你带来什么?拥有丰沛艺术的生活和城市,有怎样的不同?
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渐入尾声。艺术之约,仍在继续。站在路口,我们回望过去一个月的舞台熠熠,城市回响,更是对湾区文艺生态的再次关切叩问。
盛宴与抉择:当精彩“撞期”
好剧多到看不过来,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。超过100场精品演出、150余场公益惠民活动、19场美术展览……这个金秋,湾区为爱文艺的人们铺开了一个内容充实、选择多样的艺术季。
选择也意味着甜蜜的纠结。就如9月19日晚,广东现代舞团《那时那刻》的肢体叙事,中国国家话剧院《四世同堂》的经典厚度,与星海音乐厅《乐动·舞界》的视听实验,在三处空间同时绽放,说实话三个我都想看。这种“撞期”,恰恰折射出艺术节内容的丰盈与品质的引力。
本届艺术节或许仍有不足缺憾,但其策划思路已显露出趋于成熟的国际节展气质。视觉设计全新升级,用简约高级颠覆传统窠臼。板块设计更为科学,不再追求门类的“大杂烩”,精准聚焦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戏曲、美术五大方向,让艺术节更具垂直深度与纯粹质感。剧目甄选更加先锋,国际一流国内经典湾区首演好戏连台。时间维度巧妙布局,预热、高潮与余韵,真正做到让艺术潮涌持续浸润城市整整一个月。
艺术与城市:一场双向的奔赴
艺术节期间特设四个艺术讲堂,是一大创新亮点。除了看演出,还有思想碰撞与艺术交流。主讲堂《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》,是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话题。作为主题发起人之一,也是现场活动主持人,看到来自北京、上海、港澳及广东本地的艺术家与策展人操盘手共聚一堂,交流激荡,深有感触。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甚至专门就这个主题,做了精心准备与发言,大家感慨堪比高水准论文。圆桌对话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观点的交锋,更是不同城市文化肌理的对话。
正如论坛上所共鸣的:艺术,绝非悬浮的装饰品。它深入都市街巷,塑造城市品格,定义人们日常。也像音乐家陈擎所言:“没有艺术,只是生存;有了艺术,才叫生活。”田沁鑫说:“诸如剧院、艺术节等艺术生态把骨骼建起来,才能让艺术的血液自然流淌,自由呼吸。一座有灵魂的城市,必然有艺术的补给。它们彼此滋养,相互成就。我们欣然看到,湾区的艺术气质与沉淀,独具一格,日渐丰厚。”
重塑印象:广东是文化沙漠?不,是绿洲新生
曾几何时,流传着一种说法:广东人重实用,乐于为美食一掷千金,却未必愿意为一场话剧买单。甚至听过一个段子,国内好的剧在各个城市都演得很好,场场爆满。“一来广州就滑铁卢”。
事实上这一风向早已转变。经过十余年的市场与观众培育,今天的广东,尤其是广州、深圳的文艺氛围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,升温攀爬。这背后,有80后、90后乃至00后成为消费中坚的因素之一。他们生长于物质丰裕时代,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为自觉和迫切,也已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与审美追求。
更为重要的是,一个由政府引导、民间活力充分涌动的多场馆、多层次、多场景艺术生态正在拔节长大,日臻成熟。从大型剧院,到中小型livehouse、独立剧场,再到社区艺术中心、书店咖啡馆等微型文化空间,湾区艺术如毛细血管般正渗透至城市日常,通过这些无处不在的“场”与“景”,变为一种可及、轻松、自然的生活方式。
我们可以坦然宣告:广东早已告别所谓“文化沙漠”的陈旧标签。这里,是文化创新的先锋地,是文艺表达的实验场,更蕴藏着无限可能。
下一程,更精彩
一方文化土壤的真正肥沃,根植于“作品”与“人”的良性循环。好的土壤,带来好的创作。有好的作品,才有好的观众。如此循环,方能构筑一个健康、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。
近年来,从舞剧《咏春》《醒·狮》《龙·舟》《英歌》磅礴气势破圈出海,到说唱歌曲《大展鸿图》激活传统引爆潮流,到粤产电影《日掛中天》烟火岭南闪耀国际。广东本土创作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视野,发出响亮的声音,也展现着深植岭南,胸怀世界;敬畏传统,勇于创新的文艺创作范式的崛起。
当“仓廪实”“衣食足”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,人们对“知礼节”“知荣辱”的精神追求便成必然。艺术,正是现代人回归内心、安顿自我、创造表达的重要路径。
年度艺术节要落幕了,但艺术与城市的这场对话,才刚刚驶入最精彩的章节。艺术对人的滋养,从不停歇;对城市的塑造,持续浸润。
下一届艺术节,已在路上。下一程,更精彩。
撰文:贺蓓
老虎配资-老虎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网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